新闻中心
一站式水处理解决方案 开启工业水处理新净界
发表时间: 2023-11-03 14:27:41
作者: 周明助
来源: 中国环境报
浏览:
源头活水出新安,百转千回入钱塘。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地处黄山山脉和天目山山脉结合带、长江水系与钱塘江水系分水岭,为水源涵养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,是新安江重要源头、长三角地区重要生态屏障。全县新安江流域面积881平方千米,占县域面积的78.2%、新安江流域总面积的7.7%、安徽省新安江流域总面积的13.07%。
新安江流域是全国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先行探索地,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实践地。试点期间,绩溪县按照安徽省委“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,加强生态保护,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”的部署要求,重点从发挥机制推动、项目杠杆、生态整治的“放大效应”上下功夫,积极参与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相关工作,有效保护和提升了新安江流域源头水环境质量。绩溪县在生态补偿试点方面积累了经验,为“新安江模式”贡献了智慧和力量。
一是放大机制推动效应。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工作启动后,绩溪县围绕生态补偿与转型发展,成立县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委员会和新安江流域(绩溪)生态补偿资金管理领导小组,先后编制了《绩溪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(2016—2020年)》《绩溪县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实践创新基地建设规划(2020—2030年)》,探索建立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、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生态责任离任审计制度。围绕生态补偿与转型发展,先后制定出台《绩溪县新安江流域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规划》《绩溪县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资金项目管理办法》《推进新安江—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建设联席会议》等政策文件。
建立县域内地表水生态补偿机制,对断面水质优于管控目标的,由县政府对相关乡镇予以奖补;未达到管控目标的,由责任乡镇向县财政缴纳污染赔付金。完成全行业排污单位排污许可证核发,63家排污单位取得排污许可证,503家排污单位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完成排污许可登记,做到了全县辖区内排污单位均依法持证排污,实现从源头上减污。
二是放大项目杠杆效应。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自2010年启动以来已经历三轮,绩溪共获得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资金5.4022亿元,其中中央财政资金2.8022亿元、浙江省资金1.2亿元、安徽省资金1.4亿元。为用好政策资金,绩溪县在项目筛选上好中选优,先后编制实施了流域生态保护与发展规划、农业面源污染防治、城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置设施、点源污染治理、生态修复工程、环保能力建设等六大类140个项目。
为发挥项目资金的示范引领和杠杆作用,县财政先后投入配套建设资金9亿余元,组织实施扬之河、登源河、大源河等河道水生态综合治理,建成日处理5000吨的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厂及配套收集管网,提标改造城市污水处理厂,实现乡镇驻地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全覆盖。2018年,还启动实施总投资5.16亿元的城乡污水综合处理PPP项目建设,对全县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实行统一运营管理,有力保护源头水生态。
三是放大生态整治效应。绩溪境内登源河、扬之河和大源河三大河流构成绩溪新安江流域主体,占新安江流域总面积的7.7%。对此,绩溪县重点围绕点源污染治理项目开展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。深入推进蓝天、碧水、净土保卫战。开展钢铁行业特别排放限值改造、燃煤锅炉“清零行动”,限售烟花爆竹、整治建筑及道路扬尘,推进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等工作,空气质量优良率、PM10、PM2.5平均浓度位居安徽省前列。
为促进生活垃圾末端分类减量处理,从2019年开始开展“生态美超市”试点建设,在全县11个乡镇81个行政村全覆盖,有效保护和提升了新安江流域源头水环境质量。境内扬之河等主要地表水出境断面水质均达到Ⅱ类,水功能区水质优良比例100%,全面构建起共治共管“一泓碧水向东流”的格局。
运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,推进地方绿色发展,是国家和地方试点新安江生态补偿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。一幅“水清、岸绿、景美、鱼跃”的美丽中国绩溪画卷正徐徐展开。绩溪县将继续以生态补偿为抓手,以环境保护为根本,以绿色发展为路径,以互利共赢为目标,着力打造“美丽中国先行区、绿色发展样板区和文旅康养目的地”,当好新安江流域源头水生态环境保护“压舱石”。
作者单位: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生态环境分局
编辑:程维嘉
本作品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。联系电话:010-67175015